封闭系统的捕获性

我们处处都在使用微信,但实际上微信包围和融入我们的生活,是一个封闭系统。当我们使用微信聊天,建立社交关系,处理工作,登录第三方网站,认证身份信息,充值零钱进行交易,我们都不断加深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嵌入程度。而问题在于,我们在微信平台内建立的社交关系和沟通渠道,都没有办法迁移到平台之外。

微信成为在国内的人的主要信息流,微信公众号也成为发布订阅内容的主要渠道,但公众号文章没法被 Google 等搜索引擎索引,难以搜索和存档,内容不会进入到开放互联网,一旦删除就从世界消失了。在外网的文章也很难在微信进行转发,包括朋友圈、微信群等渠道,做了层层限制,很容易被无辜标记为有风险内容。内容发布和传播渠道的控制,构成了封闭的微信互联网,跟其他体系筑起围墙。

如果活在微信互联网中,会发现各种审查无处不在,对发布的公众号文章的删除,对传播渠道的阻断,对微信群内容的审查,甚至一些出发关键词的消息会静默地停止传播(一边好像发了,但对方并没有看到),即使通过微信小程序开发应用、扩展新功能,也会在每次发布程序时面临审核。跟官方权力的耦合使微信成为一个绝佳的审查工具,实现对生活、对思想、对社交关系的全方位监控,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权力的审视之下,没有安全感。久而久之,我们也内化这种规训,接受无言的控制。

微信的控制也超越社交领域,超越数字世界,在线下支付,生活缴费,坐公交,都得用微信。最严重的时候出现在疫情期间,我们都不得不拿着健康码、核酸码才能出门,在进入每个公共场所、工作场所、交通工具时出示,成为我们的必要工具。这种审查覆盖了生活的所有时候,而其他自然的权利都可以轻松被剥夺。

归根到底,这根植于微信的封闭性,而不光是微信,阿里和支付宝体系、字节跳动体系,乃至整个中国的互联网,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封闭系统,这成为垄断互联网平台的常态。在平台之上,你的身份、关系、创作内容、经济收益渠道都封闭在系统内部,很难对外流通。平台也毫不掩饰地培育平台内的生态、将资源向利益相关者倾斜。这构成一种捕获性,你用得越多,创造的价值越大,捕获就越深。进入容易出来难。

这跟互联网早期的开放、互联、自由、多元形成强烈对比。万维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超文本和超链接,通过这个链接方式跳转到第三方,构成复合的结构,涌现出巨大的多样性。Google 早期基于 PageRank 算法,索引互联网的内容,通过链接的强度和关联性进行排序,使我们一个点击之间就能穿越大洋‘看见世界。而如今我们有了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,有了庞大的平台,但链接的分享却更加困难了。

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公地之上,平台企业走马圈地,筑起围栏,建设自己的封闭系统,将系统内的用户、内容创作者、应用开发者困住,捕获其中的用户、关系、内容和价值。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自留地,就只能在巨大的围墙之内接受宰割。我们需要回到开放的互联网体系,拥抱开放标准,保护我们的身份、内容和价值的所有权和自主权。这是任重而道远的。